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系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贸易经济学科的强大背景和坚实基础,本专业独创了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实现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商务实践有机结合,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的国际贸易课程体系。随后,开始与原国际经济系联合在全国招收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和建设,国际贸易学科点已成为基础宽厚、发展迅速、学术梯队颇具实力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拥有国际贸易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权威学者和资深专家,他们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学术地位国内领先,形成了显著的学科特色;具有跨国际贸易和市场流通双学科的科研优势,形成内外贸结合的大贸易理论框架;融合商学院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的优势专业,形成了本学科开设交叉学科课程的能力。
国际贸易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主干学科,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只有从总体上把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建立有效的研究方法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对理论与实践的接轨给予有力支持,保障学科点及时跟上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加入WTO之后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在参照欧、美乃至日、韩等发达国家学者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自己发展的实际要求,着力研究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这要求该领域的研究要注重传统理论和前沿理论的结合,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进而提升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深度。本学科强化了国际贸易的多层次理论体系,形成了以经济学为基础、应用经济学为依托、国际贸易为主体,兼顾其他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学融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国际和国内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的国际贸易和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和政策为主要研究内容。本学科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也融入了政策因素和法律因素,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宏微观的分析视角,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并能提出政策解决方案。
在强调学校整体学术特色的同时,我们积极塑造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贸易学科的学术特色和理论特长,在学科建设中贯穿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基础化和本土化。这一理论科研方向决定了本学科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不断提升专业课的理论性和科学性,融合中国现实的前沿问题和科研成果到课程教学当中。
国际贸易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实务与政策、国际市场营销、跨国经营、服务贸易、国际商法等领域,并致力于在如下前沿领域形成研究重点和研究特色:
(1)构建描述中国参与国际技术扩散、国际投资以及全球范围内工业区位选择的国际分工理论模型;
(2)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产业规模、结构和关联的演变及其同世界经济建立联系的联动机制;
(3)对中国贸易政策内生化模型进行整合和运用,有效构造中国贸易流动的供给方程及其决策支持体系;
(4)对环境产品与环境服务的新一轮谈判议题——“贸易与环境”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5)对绿色壁垒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并就我国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机制、我国运用绿色壁垒实现贸易条件优化等问题给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项攻读在职研究生提升自己,进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网络班两种授课方式可选,其中面授班均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其中一天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课;网络班即网络远程学习,学员通过直播课堂、录播回放、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是: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满三年(原专业不限);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满足条件的学员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报名申请材料进行报名,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结业证书;后期结业后可报名参加申硕考试,只考外国语和学科综合2门,满分均为100分,学员达到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