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合作举办学术文化周活动,邀请6位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教授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举办6场专题讲座。此次活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次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学术交流周,活动伊始即获得了师生们的广泛关注。
印第安纳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Pamela Jackson在西三环学区1412教室举办讲座,社会工作学院王莹博士担任主持人。Jackson教授首先以启发式提问开场,从“何为美国梦”引出主题“美国健康医疗的不均等”,表明美国人民的健康医疗现状并不如期待的那样美好。随后,Jackson教授以种族问题为脉络,从社会、经济、教育等角度,通过图表清晰地向大家展示不同种族群体的身体状况和享受的医疗模式之间的差异,得出每一种族的医疗健康状况与其受教育水平、收入、职业声望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Jackson教授指出,种族主义是一种已经深入美国文化的恶性循环的社会现象,成为美国人医疗保障不均等的主要因素,如果要想有所改变,就需要所有人的重视以及不懈的努力。在讲座末尾的提问环节中,积极踊跃地提问,比如问到在美国就医流程、国家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差异、中国在美留学生就医是否便利等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得到了Jackson教授的认真回应,同学们收获颇多。
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助理教授Nicholas Vogt在西三环学区1404教室举办讲座,中国语言文学系宋溟博士主持。Vogt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的讲座主题为“专家见证:中国早期作品的技巧与权威性”。在讲座过程中,Vogt教授旁征博引,基于对《岳麓书院梦书》《敦煌梦书》《礼记》等鲜少有人研究的中国古代工具、准则性质的书籍严谨的科学分析,讲解和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思想及家庭伦理,还饶有兴致地以《礼记》所记载的菜谱为例分析研究阴阳五行,展示了其在美国与专业厨师按菜谱进行实验的过程,以此来说明这些工具、准则性质的古典书籍具有的实际价值。让同学们对研究古代典籍的方法有耳目一新的感受。讲座结束后,宋溟博士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同学们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提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项攻读在职研究生提升自己,进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网络班两种授课方式可选,其中面授班均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其中一天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课;网络班即网络远程学习,学员通过直播课堂、录播回放、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是: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满三年(原专业不限);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满足条件的学员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报名申请材料进行报名,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结业证书;后期结业后可报名参加申硕考试,只考外国语和学科综合2门,满分均为100分,学员达到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