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办了文化心理学系列讲座,杜艾文教授,吕坤维教授,韩布新教授受邀进行的文化心理学系列讲座。中国人民大学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MPAcc)、EMBA、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图书情报硕士专业硕士授权点。
讲座由李洁老师主持,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胡平教授的开场致辞后,文化心理学讲座正式开始。
讲座伊始,杜艾文教授与韩布新教授对于其在文化与宗教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与成果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并描绘了宗教文化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大致线路。
首先是富勒心理学院杜艾文教授,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视角阐述了宗教信仰与灵性交流。其从依恋关系,历史背景,文化资源角度讨论了不同宗教在不同文化中交流,适应与变迁过程。譬如在个人文化主义的宗教中,社区性的仪式并不被强调,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集体性的仪式则被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个人主义文化环境中,基督教信息往往在把个人看成是归属于文化或社区的社会中吸引力较弱。在宗教偏向方面,佛教徒更看重低唤起的积极状态,比如平静,而基督教徒则偏好于高唤起的积极状态,譬如激动与亢奋。
吕坤维教授认为以往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划分过于宏观,无法对于情绪感受与情感表达进行精细的研究,因此提出了以四个阶段与相对应的心理过程进行情绪的分析。吕坤维教授从自我-他人取向,现实-虚拟空间,分析了不同个人与社会文化下,个体对于情绪的反应与表达差异。
韩布新教授从心理健康指标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中外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指出了心理健康发展一般性的趋势。通过对毕生动机发展理论,强调了次级控制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项攻读在职研究生提升自己,进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网络班两种授课方式可选,其中面授班均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其中一天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课;网络班即网络远程学习,学员通过直播课堂、录播回放、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是: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满三年(原专业不限);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满足条件的学员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报名申请材料进行报名,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结业证书;后期结业后可报名参加申硕考试,只考外国语和学科综合2门,满分均为100分,学员达到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