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这一国家级科研平台的落地,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在人工智能(AI)治理与创新研究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旨在为全球AI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
聚焦根本问题,打造国家战略智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理事长赵志敏在揭牌仪式上指出,当前AI技术正引发“智能革命”,但“技术异化”“算法霸权”等世界性难题亟待破解。他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回答“智能革命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为国家参与全球AI治理体系改革提供系统性、前瞻性、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赵志敏表示,中心将以AI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构建“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前沿阵地。未来将重点探索AI在经济、社会、文化、法律、伦理、外交等领域的多维影响,推动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研究的新范式。
大模型重塑社科研究,技术赋能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在发言中指出,AI已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而大模型技术正深刻重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他举例称,大语言模型通过模拟自然语言与人类行为,已广泛应用于文本分析、数据生成与模拟实验等环节,突破了传统工具在规模化、数据可得性及交互复杂度上的限制,显著降低研究成本并拓展方法边界。
针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编程需求,胡事民进一步提出,代码大模型的出现大幅降低了编程门槛,助力科研人员高效完成数据处理与分析任务。他呼吁,社会科学应主动拥抱AI技术,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原则,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文明进步。
背景与影响:抢占全球AI治理话语权
近年来,AI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全球对伦理、法律及社会影响的广泛关注。中国社科院设立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既是对国家战略需求的回应,也是对国际竞争格局的主动布局。据公开资料,该中心将整合跨学科资源,开展AI治理政策研究、风险评估及国际合作,助力我国在全球AI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地位。
业内专家分析,此次揭牌标志着我国AI研究从技术驱动向“技术+治理”双轮驱动转型,有望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东方智慧。未来,中心的研究成果或将直接影响国家AI立法、产业政策及国际谈判策略。
展望未来:开放合作共促智能向善
揭牌仪式上,中心宣布将面向国内外学者开放研究课题,并启动首批AI治理重点项目。赵志敏呼吁,学术界、产业界及政策制定者需加强协作,共同构建安全、可信、包容的AI发展生态。
据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已与多家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未来将持续发布AI治理年度报告,为全球智能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项攻读在职研究生提升自己,进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网络班两种授课方式可选,其中面授班均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其中一天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课;网络班即网络远程学习,学员通过直播课堂、录播回放、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是: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满三年(原专业不限);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满足条件的学员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报名申请材料进行报名,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结业证书;后期结业后可报名参加申硕考试,只考外国语和学科综合2门,满分均为100分,学员达到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