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郑若玲教授作了一场题为“知古宜鉴今—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的讲座,郑若玲,江西修水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演武附属小学校务委员会顾问,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教育与考试》编委,民盟厦门市高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苦旅何以得纾解——高考改革困境与突破》等。
厦门大学有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郑若玲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发展。通过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典型的历史故事,说明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郑教授从科举制的历史意义入手,带领我们了解了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流程,使同学们对科举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郑若玲教授认为科场是隋唐到明清中国社会政治和人文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场域,科举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统一与压抑个性、普及文化与忽视科技的双重作用。但是,她同时强调科举制下的人才并非全是“书呆子”,通过包青天等人的例子说明该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即对“治国”有积极作用。郑若玲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富有极大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她丰富的学识和明快清晰的语言也赢得广大在职研究生师生热烈的掌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项攻读在职研究生提升自己,进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网络班两种授课方式可选,其中面授班均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其中一天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课;网络班即网络远程学习,学员通过直播课堂、录播回放、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是: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满三年(原专业不限);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满足条件的学员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报名申请材料进行报名,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结业证书;后期结业后可报名参加申硕考试,只考外国语和学科综合2门,满分均为100分,学员达到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