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李艳芳教授,法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含所有二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经批准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拥有1个本科专业(法学),1个第二学士专业(知识产权),1个法律专业相关证书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李艳芳教授简介如下:
教育背景:西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学位(1985)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学相关证书(1990)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2002)
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06年8月-2007年2月)
研究领域:环境法、资源法、能源法和经济法
近年尤其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低碳发展立法、可再生能源法
社会兼职: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习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审计署特约审计员。
荣誉奖励:1、《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经济卷·商事卷主编助理)获全国图书一等奖。
2、《以案说法》系列获全国双优双效图书一等奖。
3、第七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2000)
4、《环境法课程》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
5、《绿色贸易壁垒与清洁生产立法》获十三省市经济法学习究(江苏省法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
6、《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北京市经济法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 奖(2004)
7、《促进型立法研究》获十三省市经济法研究会(天津市法学会)优秀论一等奖。(2004)
8、《促进型立法研究》获北京市法学会2005年度优秀成果奖。
代表性成果
一、论文
“公民环境权益”再界定,《清华法治论衡》(第19辑),2013年10版。(与潘庆合作)
打破僵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重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与曹炜合作)
《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评析,《风能》2012年第9期。
美国太阳能获取权制度研究,《清华法治论衡》(第16辑),2012年11版。(与曹炜合作)
论我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建立,《政治与法律》,2011-11。
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与政策框架:现状、不足及完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与武奕成合作)
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建立,《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6。
美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及其启示,《清华法治论衡》(第13辑),2010年6月版。
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制,《政治与法律》,2010-3。
论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的构建,《甘肃社会科学》,2010-2。
可再生能源市场准入制度研究,《中州学刊》,2010-2。(与林树杰合作)
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2(与岳小花合作)
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研究,《法商研究》,2008-6。
论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与其他相关立法的配合与协调,《社会科学习究》,2008-6。(与刘向宁合作)
论我国<能源法>的制定,《法学家》,2008-2。
从马萨诸塞州等诉环保局案看美国环境法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
系统化建设中的循环经济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
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与创新,《法学家》,2006-5。
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构建与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我国土地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环境保护》,2005-2。
关于制定《环境损害赔偿法》的思考,《法学杂志》,2005-2。
促进型立法研究,《法学评论》,2005-3。
公众参与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国行政管理》,2005-3。
论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与世贸规则的协调,《法学杂志》,2004-1。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公开制度,《江海学刊》,2004-1。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法商研究》,2004-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浙江社会科学》,2004-2。
美国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对我国环境法“协调发展”原则重心的思考,《中州学刊》,2002-2。
关于环境法调整对象的新思考,《法学家》,2002-3。
西部开发必须重视地方环境立法,《南京社会科学》2002-8。
绿色贸易壁垒与清洁生产立法,《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4。
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2001-10。
论西部开发中产业政策的生态化,《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3。
论环境权及其与生存权、发展权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论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完善》(论文),《法学家》,2000-5。
环境法的本质特征,《法学家》,1999-5。
二、参与立法成果
1、《可再生能源法》(政府建议稿)起草小组成员。
、《循环经济促进法》(专家建议稿)起草小组成员。
三、著作
1、《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译著),三联书店,1993。
四、教材
1、《经济法案例分析》(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环境保护法典型案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以案说法》(经济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以案说法》(合同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以案说法》(金融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经济法》(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中国金融法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代表性项目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气候变化应对立法研究》。
首席专家:200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与立法研究》。
主持人:教育部“95”规划项目:《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设计》
主持人: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噪声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200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低碳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之课题“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项攻读在职课程培训班提升自己,进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职课程培训班主要有面授班/网络班两种授课方式可选,其中面授班均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其中一天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课;网络班即网络远程学习,学员通过直播课堂、录播回放、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课程培训班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在职课程培训班报名条件是: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满三年(原专业不限);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满足条件的学员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报名申请材料进行报名,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结业证书;后期结业后可报名参加考试,只考外国语和学科综合2门,满分均为100分,学员达到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考试后即可获得相关证书。
详情>
换一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