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网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潘绥铭教授,社会与人口学院招收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和人口管理方向)和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学院设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老年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学术型硕士在职学习专业,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职学习,设有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老年学五个博士点和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潘绥铭教授简介如下: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习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性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
他在中国创立与推广了性社会学;主要是在多项实证研究的支持下,奠定了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中国性产业”、“性化中国”等基本概念。他论证了“性”(Sexuality)的社会属性,即扬弃“性的医学化”,在“初级生活圈”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中,在情境、互动与变化中,讨论“性”的种种现象及其意义。他坚持主张:“性”与“社会性别”(Gender)是相互建构的、不可分割的。
在方法论方面,他于2007年提出与论证的“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被学术界认为是创新学派。他专注于定量与定性两种社会调查中的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过程,创立介于社会学与人类学之间的“社区考察方法”。
他在2000年与2006年两次进行了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的针对性关系与性行为的调查;从1991年到2006年,他对北京及全国大学生的性爱进行过5次调查。他在此基础上所著的“中国性研究系列报告”,在中国是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的规范的实证方法,对于中国人的“性”的全面反映与分析。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视为性社会学在中国日益成熟的标志之一。
从1998年起,他带领其学生,定性调查了中国13个红灯区中的近1100位小姐与相关人物,成为中国在这个研究领域中的领军学者。
他着力批判精神禁欲主义;为社会弱势群体与处于少数地位的“性”申辩;以“人权道德”的态度启蒙社会、为人处世。他培养出来的8位博士与12位硕士大都成为中国性社会学的新兴力量。
至2009年6月,他累计发表专著15部、译著4部、主编22部;英文论文33篇、英文专著1部;中文论文96篇(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其中核心期刊19篇(人民大学的标准),其中《中国社会科学》3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项攻读在职课程培训班提升自己,进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职课程培训班主要有面授班/网络班两种授课方式可选,其中面授班均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其中一天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课;网络班即网络远程学习,学员通过直播课堂、录播回放、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课程培训班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在职课程培训班报名条件是: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满三年(原专业不限);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满足条件的学员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报名申请材料进行报名,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结业证书;后期结业后可报名参加考试,只考外国语和学科综合2门,满分均为100分,学员达到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考试后即可获得相关证书。
详情>
换一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