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与文化传承方向高级课程班(同等学力申博)项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开设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享有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员和教授授课,聘请自其他高校、部委机关和相关行业的知名教授、学者型领导和行业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本课程班立足时代发展趋势,旨在帮助学员突破对网络文学的认知局限,系统把握网络文学发展规律,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探索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学员深入思考如何让网络文学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学作为新兴的文学形式应运而生。目前网络文学创作量远超已传统文学作品,成为当代民众重要的文化消费方式之一。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引导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以及如何在网络时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拟聘师资如下: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常委、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艺基础理论与文艺批评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项目多项,主持或参与院重大项目子课题多项,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
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和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副主席。迄今共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译著1部,发表中外文论文、译文等100余篇,主编论文集3部。被美国民俗学会授予“国际会士”荣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多项。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姜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以及中国社科院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获“胡绳奖”“吴玉章奖”。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决策信息一等奖。研究领域:传播学、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传播思想史等。
李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儒家经典导读、唐诗宋词专题等课程。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诗歌与古代诗歌阐释传统,出版过《初盛唐时期的盛世理想与文学》等专著4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意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挂职),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哈佛大学燕京访问学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加拿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家,U40青年文化产业工作营发起人。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承担若干部委、地方政府、企业项目。
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 “中国文学网站”负责人,《文略》杂志主编,《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中国新媒介文化研究学会会长,全国网络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发展战略学会文化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特聘研究员。
汤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任数字信息室副主任、“中国文学网”责任编辑,现任网络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学、华文文学,在《当代文坛》《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北方论丛》《东吴学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期刊报纸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
祝晓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网络研究室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卷编委,《人文》学术集刊主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中心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光明日报主任编辑,中华读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文学年鉴》编辑部主任,文学所数字信息室主任。曾获国家级新闻奖。
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68年生于江西石城,理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工作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谣言学、民俗学学术史等。
陈才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与文献研究,兼及古籍整理、海外汉学研究。曾获得全国第六届胡绳学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优秀出版成果奖,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王秀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五经正义〉文学思想研究》,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六艺“象”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古典学与中国早期文学的历史格局研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中华文艺思想通史》(先秦卷)主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张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媒介文化等。出版专著《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网络文化与社会转型》等。兼任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
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古典文献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古代文学优势学科负责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与文献研究,著有《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唐宋诗学与诗教》《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王维孟浩然诗选评》等;主编《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等,译著《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刘国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等阐释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主任,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主要著作《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传统思想与现代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史记讲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等,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汉代公羊学之解释学研究”等项目。
赵玉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出版著作5部,在期刊报纸上发表了《不能乐,于礼素:孔子对乐之美学功能的发现与重置》和《诗亡隐志:孔门诗教背景下诗的文化功能》等10余篇论文。主持国家社会基金“周代雅乐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形成研究”等项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项攻读在职研究生提升自己,进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网络班两种授课方式可选,其中面授班均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其中一天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课;网络班即网络远程学习,学员通过直播课堂、录播回放、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是: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满三年(原专业不限);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满足条件的学员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报名申请材料进行报名,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结业证书;后期结业后可报名参加申硕考试,只考外国语和学科综合2门,满分均为100分,学员达到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