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EMBA校友卜安洵先生做客上海财经大学EMBA“财智荟”,在新转型时代下,为EMBA学子解读企业的战略机会与对策以及企业该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财经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始开始举办MBA、EMBA教育的高校之一。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一所财经院校,在举校体制的有力扶持下,其MBA、EMBA、中外合作MBA教育已经成为国内极具代表性的高等学府。
首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EMBA校友卜安洵概括性地总结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一眼看到底。他谈到“互联网+”的三大风口:去“界”即一切过去用不了的资源,现在都能用了;去“介”即一切过去要依赖的中介,现在去掉了;去“诫”即一切过去有的陈规戒律,现在都打破了。
接着,卜安洵为上海财经大学EMBA学子重点介绍了“去界”的内涵。第一,资源去界。空间资源与时间资源不受限制,每个人的知识与创造力也都能尽其用。第二,经营去界。所有企业都不再仅仅从事单一的领域与业务,而是打破“基本法”走产业“嫁接”创新,一切行业都可以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业、娱乐业。第三,归属去界限。公司逐渐由“重”变“轻”,将所有变成所用。
随后,在上海财经大学EMBA财智荟的座谈会上卜安洵谈到第二部分“去介”。顾名思义,“介”是指“中介”,在互联网+时代,中介将逐渐被替代或消失,企业通过平台化和互动化推动商业创新。公司将通过代理变革、用户社群、全民营销、场景传播实现去渠道,精简中间过程。此外,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等金融、资本去介也即将愈演愈烈。由此还将产生知识去介,大量慕课平台已经涌现。最后管理也将“去介”,从科层控制的管理变更为扁平自主的方式。
第三部分“去诫”,卜安洵指出,这是个性化与共享化推动的商业创新。过去是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对称、观念不对称。现在却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企业甚至个人都能通过利用粉丝经济、打赏销售建立自助平台及共享机制。企业在自媒体时代需要转变观念,建立公司媒体号,借助话题传播让粉丝参与。归根结底,在互联网时代,参与感是成功的密码。
在“互联网+”时代,上海财经大学校友卜安洵指出要想一路走得通,需要抓住传统企业转型的五个抓手:
首先,产品转型要往专注化、场景化、智能化、迭代化方向发展;
其次,客户转型要迎合粉丝经济,让客户粉丝化、数据化和客户员工化;
第三,员工转型是要将员工打造成以任务为导向的创客,建立员工群体中的偶像,进而让员工伙伴化,共享福利成果;
第四,营销转型将通过O2O模式,建立引流、增加客户粘性;
第五,组织转型需要让员工进行行动学习实现细胞团队化、平台组织化和办公环境绿色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项攻读在职研究生提升自己,进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网络班两种授课方式可选,其中面授班均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其中一天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课;网络班即网络远程学习,学员通过直播课堂、录播回放、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是: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满三年(原专业不限);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满足条件的学员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报名申请材料进行报名,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结业证书;后期结业后可报名参加申硕考试,只考外国语和学科综合2门,满分均为100分,学员达到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