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是什么?这门学科为我们理解人类自身提供了什么样的独特洞见?我们应怎样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价值?本次讲座,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从人类学的大体分支以及研究范围,发展路径和人类学中国化的过程三个大方面勾勒人类学研究的宏观图景,为我们揭示这门以“裂缝间的桥”自居,以跨文化沟通为使命、富于浪漫气质和人文气息的学问教人如何跨出“当局者迷”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境,从“他者”的眼光中去审视自我,从异文化语境的想象中去反观自己所身处的社会。
人类学的基本关注问题是:什么是智人的定义?谁是现代智人的祖先?人类的体质特征是什么?人类如何做出行为?为什么在人类不同群体之中,有着许多变异与差异?智人在过去的演化历程,如何影响其社会组织与文化?依此类推。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即旨在为政府和其他组织提供指导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例如关於社会变化的後果,关於传统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等等。应用研究中主要的问题是价值判断问题,也就是绝对客观的研究与接受既定政策的问题。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类学评论》主编,中国人类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鉴于海内外人类学中国研究有深重的"乡土情节",博士论文研究致力于城市人类学研究,集中于城市仪式、时间-空间及社会关系-力量的人类学分析。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城市大学和北京大学担任博士后,被北京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长期专注于中国人类学研究,在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区域研究、宗教人类学、汉学人类学等方面有专长。
王铭铭专著教授:《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人类学随笔》、《心与物游》、《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无处非中》、《漂泊的洞察》等。在职研究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