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玉文围绕“音义关系研究在语言关系研究中的运用”,展开了一场学术交流。北京大学中文系共设4个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此外中文系还设有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全系现共有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古典文献、民间文学;12个硕士点24个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文系是最早入选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在职研究生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引用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观点,孙教授首先为听众阐释了音义关系的基本概念。 “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所谓音义关系,即汉字形、音、义的关系,三者知一可求其二。具体而言,包括因形求义、因形求声、因声求形、因声求义、因义求声、因义求形六个方面。
关于音义关系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孙玉文将其阐释为研究语言的核心基石。他说:“音义结合是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最本质的区别,要确定研究的是不是语言,首先就要看音义关系。”通过今人对古诗文的几例误读,孙教授还具体分析了音义关系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并对学术界虚词、句法研究扎堆的现象作出理论追因:“ 实词的音义关系问题较难把握,相对而言,虚词研究、句法研究则更易出成果。”
孙玉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校友,长期从事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出版有《汉语变调构词考辨》、《汉语变调构词研究》、《释名疏证补》点校(与祝敏彻合作)等学术专著。1999年6月,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5年9月,获第十六届王力语言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