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在专著及教材出版方面成果丰硕,涵盖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部分成果获自治区级以上奖项,体现学科特色与学术影响力。以下从专著、教材、特色出版项目三方面系统梳理:
一、代表性专著
民俗学与蒙古族文化研究
《游牧文化溯源》《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蒙古民间文学导论》《环境与小民族生存》(敖其、扎格尔等)
聚焦蒙古族民俗文化、游牧文明变迁及生态适应,获自治区社科一等奖、二等奖,入选“阿尔丁”奖。
《梅日更葛根对蒙古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巴·孟和)
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探讨蒙古族宗教文化传承机制,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
《蒙古箴言诗研究》《蒙古族文学通史》(巴·孟和主编)
系统梳理蒙古族箴言诗及文学史,获国家社科基金支持,推动蒙古学研究国际化。
社会学与边疆治理
《乡村振兴视域下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拓俊杰)
以内蒙古牧区为案例,分析城镇化驱动因素与制度保障,提出“生态-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策略,获中国经济出版社年度重点出版。
《草原丝绸之路背景下“那达慕”文化传播与融合》(李凤新)
结合文化传播学理论,探讨那达慕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地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语言生态与多民族融合
《多民族融合区语言生态研究》(席红英)
以呼伦贝尔市为样本,运用生态语言学理论分析蒙古族语言使用现状,评估多语种共存环境,获民族出版社重点资助。
《家庭秩序之变:魏村的养老与婚姻》(魏霞)
通过田野调查揭示农村家庭结构变迁,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度优秀学术著作。
古籍整理与跨学科研究
《至正直记校笺》(高林广等)
对元代孔克齐《至正直记》进行校勘与笺注,整合史料方志,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支持。
《清代察哈尔名家汉文著作辑刊》(陆有富主编)
辑录清代察哈尔蒙古族文人汉文著作,揭示蒙汉文化交融历史,获北京燕山出版社重点出版。
二、核心教材
学科基础教材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
作为考研指定教材,广泛应用于学院社会学、民俗学专业教学,配套题库涵盖名校真题及章节练习。
《蒙古民俗与游牧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
结合学院特色课程编写,融入田野调查案例,强化实践导向。
特色教材与工具书
《蒙古学百科全书·民俗卷》
系统梳理蒙古族民俗词条,成为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工具。
《蒙古族民俗文化·服饰民俗》
详细记录蒙古族服饰历史、工艺及文化象征,获自治区社科二等奖。
三、特色出版项目
校庆学术著作系列
2022年校庆期间,学院出版《乡村振兴视域下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草原丝绸之路背景下“那达慕”文化传播与融合》等10余部学术著作,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艺术科学领域,体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支持项目
如《科尔沁史诗数字化整理及活态生成机制研究》(杨玉成)、《多语种地名的语言接触与中国北疆民族互融研究》(王海凤)等,结合数字技术推动非遗传承与边疆治理研究。
国际合作与交流
巴·孟和教授赴蒙古国、日本、英国等地讲学,推动蒙古学国际传播;学院与蒙古国教育大学、成吉思汗大扎撒克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出版学术著作。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的出版成果紧密围绕蒙古族民俗文化、游牧文明、边疆治理、数字人文四大方向,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强调应用转化与国际传播。专著与教材多获省级以上奖项或国家社科基金支持,体现学科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选项攻读在职研究生提升自己,进而在职场中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主要有面授班/网络班两种授课方式可选,其中面授班均在学校上课,双休日其中一天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上课;网络班即网络远程学习,学员通过直播课堂、录播回放、在线答疑等方式实现,学员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限制。
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在职研究生报名条件是: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满三年(原专业不限);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满足条件的学员全年均可向院校提交报名申请材料进行报名,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结业证书;后期结业后可报名参加申硕考试,只考外国语和学科综合2门,满分均为100分,学员达到60分及格即可通过考试,学员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后即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