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崔家岭博士介绍德国从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转变,大学重视研究传统的建立,大学之外的科研机构的建立,特别是威廉皇帝学会的架构及影响。包括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洪堡在柏林大学建立中的作用和他对后来德国大学传统的影响,以及他的兄弟亚历山大·洪堡的学术活动和影响。崔家岭博士以自己曾经学习过的柏林工业大学中国工作站为例介绍德国科学史研究的基本状况,包括德国学者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
柏林大学是德国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各种课程,选择自己的钻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柏林大学可谓欧洲乃至全球的学术中心,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成就惊人,包括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普朗克(Max Planck)、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黑格尔(G.W.F. Hegel)、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均在此任教。马克思(Karl Ma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赫兹(Hertz, Heinrich)、海涅(Heinrich Heine)、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舒曼(Robert Schuman)等诸多名家均曾于此校求学。1948年柏林大学一分为二,部分师生在的西柏林地区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原柏林大学则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
崔家岭博士,曾在首都师大物理系学习物理学史,后就读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德国科学史,现为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